81--輪迴未出,難免墮落:努力今生,以了生死。本願念佛門,易行而功高,機下法上,不成比例,乃難信之法,是不可思議,但既是釋尊所說、諸佛作證,則雖智雖愚,應可信受奉行,必有效驗。若生死心懇切,則念佛行不斷,以「下品下生的臨終之境」連結(源信上人)《往生要集》:「極重惡人,無他方便,唯稱彌陀,得生極樂。我亦在彼,攝取之中,煩惱障眼,雖不能見,大悲無倦,常照護我。」而信知:唯念佛之祂力,能滅於重罪,故釋尊為極惡最下之人而說極善最上之法。
82--身三、口四、意三,合為十善業或十惡業;所謂「諸惡」、「眾善」,大致上就是這十善或十惡,行善得善(樂)報、作惡受惡(苦)報,且原則上是自己作、自己受,是無可推卸、不能替代的。這通於世間倫理,可理解,應奉行。至於佛教的不共法,所謂「自淨其意」,是趨向解脫(三垢貪瞋癡,三障惑業苦)涅槃第一義的條件。是通途的出世因果,難理解,但可實證。除了上述兩種聖道門之法,更進而言之,他(佛)作我受,往生淨土(其意自淨),是彌陀本願他力救度的不思議,但可信受、願生而一心念佛。
83--以前不信佛,只靠自力打拼,雖也發憤、用功,但成就有限,失敗更多;這是我見、我愛、我慢的障礙,所以事倍功少。年長之後,愈來愈信佛、靠佛,才發現佛的功德是取之不盡、用之不竭;從此,只是一心稱名,就不再如前的多憂、多懼、多掛礙。信佛之前,總是背著沉重的業力,每天愁眉苦臉:若能信知「過去、未來」是模糊、虛幻的,唯有眼前的「念佛靠佛」,是真實而有據的,則可漸得安穩、釋懷,而覺得諸佛在微笑,淨土在招喚!_
84--歸入淨土門之後,世味漸淡,人情漸冷,似乎自然如此,雖偶爾也念舊思人,只是珍惜往昔「互為親友」的因緣,所謂「吟到夕陽山外山,古今誰免於情繞」,然而,沉吟繚繞,也只是任其起滅來去,不干擾「念佛願生」的心行,並迴向祈請阿彌陀佛攝受一切曾認識、所關愛的人,讓多劫的俗情/善緣,在念佛中轉為道情/淨緣,同生極樂--曾經的恩怨情仇,不再相互糾結,總化入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這乃是人與人之間最圓滿、可喜的結局。
85--學佛人從初「皈依三寶」乃至「十地等覺」,一切修行總不離乎「信佛念佛」,或念其智慧、功德、相好、或念其名號;前三「觀想」,乃利根難行之道;後一「稱唸」,是鈍機易行之法;前者自力而成就者少,是別機別法;後者它力而攝受者多,為普機普法。於今末法五濁之世,約時被機,應以後者為主而弘揚之,也就是教令有緣眾生「信受彌陀救度,專稱彌陀佛名,願生彌陀淨土」,乃能廣度一切無明造惡而無力自救的眾生。此法們不離俗諦而入真諦,以不變之老實念佛而往生,並以隨緣之敦倫盡分而處世:如是世出世間「兼顧」而無礙。而口稱之多少,不計執其次數,只須至心盡力(不偷懶),平生常念與臨終十念,皆乃「業事成辦」也。
留言列表